簡單扼要:口語表達

說話和寫文章是不一樣的,因為前者必須用耳朵聽,後者則是用眼睛看。

當眼睛接受訊息的時候,整個畫面是一次接收。換句話說,眼睛可以一次看很多行,甚至連文字背後的紙張顏色、大小,整個空間環境,都一起接收。因此眼睛可以立即地在腦海裡建立起整個畫面,然後很快地將整個畫面化為概略的訊息。

但是耳朵就不一樣了,耳朵不能一次塞入很多的聲音。聽覺的接收是循序漸進的,必須一個字、一個字陸續地接收完畢,才能正確地重組,然後在腦海裡建立對訊息的理解。如果在接收的過程裡遺漏了一些關鍵的字詞,很可能在最後的理解上,就會誤解了對方的原意。

因此,我們必須明白文字和口語的表達是不一樣的。在口語表達時應該留意避免作文式的用法。在寫作時,作者可以使用較為詳細或繁瑣的文字來塑造氣氛與傳達某些視覺上的概念,但是口語則不能這麼做。在說話時,若表達一個簡單的訊息,卻使用太過冗長的句子,會讓耳朵很累,容易讓人分心或失去耐心。會讓人有「囉唆」、「說話沒有重點」、「沒耐心聽下去」的厭煩感。

一般人際之間的口語表達,多數用的是簡單句,很少用到書寫文字中才見得到的複雜句型,即使在述說複雜的概念,除了學術研討會之類的場合,否則還是需要簡化成易於了解的詞句,以便於吸收。若為了營造氣氛或鋪陳來龍去脈,也必須扼要,不能太過繁複。

曾有一位男士發現別人不願意聽他說話,連聊天時說一些笑話或故事,也沒什麼人要聽。原來,他每次和別人說一件事情時,總要鋪陳很久,聽他講話的人都已經快睡著了,他還在喋喋不休。和他比較熟的人常常會打斷他的談話,要他快些切入重點。所以,沒什麼人喜歡聽他說故事、講笑話,甚至連談一些正事,也常被人嫌棄。

他在接受了表達的相關訓練後,認識了自己說話太過鋪陳,於是嘗試改進這方面的問題。沒有多久,他的說話已經可以簡單扼要,願意聽他說話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從今以後,在說話時,先想一想,是不是有另外一種簡短的方式可以表達同樣的意義,或是達到同樣的目的?若是,就採用簡短的那種吧!